7月7日,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实践团的6名师生踏上遵义的土地,沿着革命旧址的青石板路优配速至,追寻党在革命时期的法治精神;7月12日,带着从历史中汲取的法治火种,实践团回到苏州长岛社区,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将红色法治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这场跨越1300公里的“法治之旅”,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传承”二字的分量。
遵义:在历史现场触摸法治的温度
7月的遵义,蝉鸣裹着夏日的热浪。实践团的首站是遵义会议会址。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里,一张褪色的长桌、一盏煤油灯、几把藤椅,将时光拉回1935年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冬天。
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讲解员的声音里带着敬意,“更重要的是,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优配速至,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党最早的‘党内法治’纲领。”实践团成员张郁梁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民主集中制”五个字:“原来,法治的种子早在革命年代就已埋下。”
图为实践团在遵义会址前的合影
展开剩余62%苏州:用童言童语讲好法治的故事
7月12日上午,苏州长岛社区的活动室里,一张“边区法庭”的海报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刘新南换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红军服优配速至,抱着一摞手绘的“法治卡片”,等待着社区20多个孩子的到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当回‘小红军法官’!”刘新南同学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挤到了讲台前。实践团用“情景剧+互动游戏”的方式,把红色法治变成了一场“法治冒险”:
用纸箱做的“豆选箱”里装着彩色玻璃珠,孩子们轮流上台演讲“怎么管好班级纪律”,再把自己手里的“豆子”投给心仪的“小班长”,亲身感受革命时期的“豆选”民主。随后,实践团用桌椅搭起“法庭”,孩子们抽签扮演“法官”“原告”“被告”。10岁的阳阳举着“法槌”大声宣布:“根据《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巧儿姐姐有权自己选婆家!”扮演“旧县长”的朵朵红着脸认输:“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包办婚姻啦!”家长们举着手机记录,屏幕里的笑声比窗外的蝉鸣更响亮。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法治手抄报”不肯离开。社区主任李阿姨感慨:“这些孩子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今天听了这样一场活动,才知道法治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大伞’。”
图为社区小朋友在观看普法视频
从历史到未来:法治精神的代际传承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红色法治不是‘老照片里的故事’,而是活的精神力量。从遵义的旧址到苏州的社区,从历史文献里的“豆选”到现实中的“童言童语”,这场跨越时空的法治之旅,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红色法治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浸润。正如实践团在社区留言本上写的:“法治的种子,今天种在孩子心里;明天,它会长成守护社会的参天大树。”
图为实践团讨论会实拍优配速至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