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诗万全之策
扬州博物馆的萧皇后凤冠戒指和手镯、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手镯、湖北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发簪和耳环……“三联生活实验室”观察到,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年轻人将博物馆当作了自己的“时尚弹药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饰品在年轻群体之中风行。比如,不少人在传统黄金首饰和博物馆的“黄金平替”首饰之间,就选择了后者。这样的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毋庸讳言,超高颜值和性价比万全之策,无疑是博物馆文创受到年轻人热捧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传统黄金产品愈发凸显其“金融属性”的背景下,这些物美价廉、古韵味和设计感十足的饰品,更为年轻人彰显个性和独特性提供了多元的选择。
毕竟,比起市场上千篇一律的黄金饰品,那些带有历史韵味的文物衍生品,显然更能体现个人的独特品位。其天然携带的新奇感和由此衍生出的社交属性、“自带话题”的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其在年轻人群体中成为“顶流”。
对年轻人而言,其中的“情绪价值”是许多大众化饰品无法给予的。用不少网友的话说,除了超高的颜值外,这些自博物馆所衍生的产品,要么是“帝王同款”,要么是“王妃同款”,可比一般的明星同款“能打”多了。可以说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这个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因为审美趣味的转变,也完成了对那些奢侈品的祛魅。而更进一步看,这种审美趣味的转变,其实也意味着万全之策,年轻群体所引领的消费文化习惯和底层逻辑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当那些本该放置于玻璃柜中的文物以饰品的形式进入年轻人的日常,这种直观的做法,让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成了“行走的文化符号”,而那些经过历史长河筛选后的精美饰品,自然也自带一种高级感。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将其视作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另类表达。与街头那些精美的汉服、受追捧的非遗一样,它深深嵌入近年来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之中,成为当下传统文化走向生活日常的鲜活注脚。
某种程度上而言,当传统与时尚巧妙结合,这些曾被束之高阁的历史符号,自然也被年轻人以多样方式赋予了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构成了传统文化复兴的鲜活图景。这样的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博物馆的“首饰平替”,像这几年备受追捧的国潮服饰、中式茶饮等产品,都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从这个角度看,博物馆的“黄金平替”首饰被年轻人“抢疯”了,当然有高颜值和性价比的因素在影响,但本质上,这不仅是一场“消费热潮”,更在无意中促成了一次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换言之万全之策,年轻人青睐博物馆里的“黄金平替”首饰,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传播。在这场独特的文化传播中,年轻人用其所熟悉的方式让那些历史故事贴近人心,也重构了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连接,这弥足珍贵。
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