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藤田康介的小红书账号主页上,记录着上千张临港新片区的照片——
晨曦里的海岸线与忙碌的东海大桥,日暮时分倒映在滴水湖面上的中银大厦,早晚高峰繁忙的16号线地铁站,鳞次栉比的科创大楼,滴水湖边的歌会和烟火,公园绿地里散步遛娃的人们,甚至还有万祥镇的瓜果、书院镇的农家菜……
在他最新的一条视频里,滴水湖“湿地草原”绿意盎然,飞鸟盘桓,远处塔吊林立,滴水湖金融湾大厦的玻璃幕墙在朝阳中泛着金光。画面中,自然生态与未来城市相生相融,一切显得生机蓬勃。
晨曦中的临港新片区。
藤田康介不是职业风光摄影师,而是一位在上海市区工作、却把家安在临港的日本人。他今年50岁,1996年从日本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求学,娶了一位上海姑娘,从此定居上海,如今是在长宁工作的中医。2023年底,因为热爱临港这片年轻的热土,他和太太决定搬至临港生活。
“2005年第一次到临港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滴水湖的规划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回忆起与这座新城的初遇,藤田康介如今仍感不可思议。谁也想不到,20年后他会成为临港新片区的 “铁杆居民”,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变化。
最近,记者找到这位住在临港的日本人,试图从他的选择里,窥视一座新城的拔节成长,并重新思考城乡融合、区域发展过程中,个体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路径。
藤田康介眼中的临港。图源“Hi临港”微信公众号
在临港解锁上海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藤田康介与临港结缘于2005年。那年12月,他跟随日本商会的考察团参观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彼时,滴水湖周边建筑寥寥无几,望着开阔的海岸线与滩涂,听讲解员介绍这片地区未来的规划,他心中其实有些质疑,“总觉得不太可能实现”。
不过,在那之后,他一直关注着临港地区的发展。眼看着新片区设立、地铁16号线开通,相关的城市功能与生活配套逐渐成熟,2023年底,他终于下定决心在临港新片区买了房,举家搬至临港生活。
不久后,藤田康介便注册了小红书账号,取名为“临港人”(后改为“奈良临港人”),时常分享他在滴水湖畔的生活与所见所闻点石策略,鲜活丰富的记录引得许多网友关注。
藤田康介的“小红书”笔记。
里面有他每日的“极限通勤”:早上6时30分出家门,从滴水湖站搭乘16号线,随后转乘11号线与10号线,通常在8时15分抵达位于长宁古北的诊所。有时下班晚,回到滴水湖的家往往已是深夜九十点钟。
还有许多工作之余的生活。比如,他很喜欢大自然与户外运动,因此会在清晨绕着滴水湖晨跑或骑行20公里,感受海风与绿意;偶尔也在金融湾建设工地旁,花4元买份早餐,与工友们一道坐在路边吃;还会在周末傍晚的一号码头边和夫人一起看日落、听歌会、看烟花,甚至还会探索临港周边的乡村,去田头买瓜果蔬菜,发掘好吃的农家菜,几乎过着一种“比当地人更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夜晚的滴水湖,人满为患。
在他的评论区里,有许多网友诧异,为何一位日本人会对上海最东南角的这片土地倾注如此深情?
藤田康介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临港的生态环境好、城市界面新,不拥挤不嘈杂。作为新片区,临港的发展潜力无限,而购房和生活成本却比市区低不少,省下来的钱让他能够以更轻盈的姿态去探索和体验这座城市更多的生活方式。
晨曦中的临港海岸线。
不过,最关键的是临港距离浦东机场近,且预计南汇线开通后,从滴水湖到浦东枢纽最快只需要15分钟,这对经常需要出差的他而言是更大的便利。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市中心才叫好生活,这其实并不准确。上海郊区的生活同样充满值得探索的部分。自己喜欢的,过起来更舒心的,就是好生活。”藤田康介说。
藤田康介记录滴水湖北站的建设情况。
迁徙轨迹勾勒出上海城市扩张的方向
定居上海这28年来,藤田康介搬过很多次家。从浦西徐家汇到浦东花木、再从前滩到临港,他的每次选择点石策略,似乎都精准地踏在上海这座城市的重大发展节拍上。某种意义上,他的迁徙轨迹,恰似上海城市扩张的缩影。
藤田康介最早在上海求学时,租住在徐家汇的“老破小”里。彼时上海的交通不比现在,他的生活半径比较小,要休闲购物,他去得最多的就是徐家汇商圈,最远也就是淮海路与南京路。
中心城区的生活便捷繁华,但成本高,随着人口密度增加,逐渐变得拥挤。2003年,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东迁张江的契机,藤田康介决定到浦东买房,因为喜欢自然生态,最终选择安家在临近世纪公园的花木联洋。
这几乎是不被所有人理解的选择。徐家汇的邻居阿姨得知后,曾毫不客气地规劝这个日本人:“你太傻了。”藤田康介说,那时,浦西去浦东很困难,地铁二号线还没建好,有隧道但堵得厉害,南浦大桥收费,轮渡更不方便。在上海买房市场上,更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
坦白说,初去浦东的那几年,他的生活的确不太好过。2号线开通后,从家走到地铁站仍要2公里,联洋社区周边只有一家很小的超市,路面上空空荡荡,很难看到人和车。他那时在张江读博,周遭也可用“荒凉”二字来形容。这种境遇,和他初到临港时也差不多。
如今,他“重蹈覆辙”。搬到临港后,藤田康介的通勤时间骤然翻了一倍不止,想买衣服,临港连一家优衣库都没有。很多网友依然不理解,但他本人却云淡风轻:“只要有地铁,通勤就不是难题,正好还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看看书,感受窗外的风景。”
藤田康介在地铁16号线上通勤。图源“Hi临港”微信公众号
其实,在藤田康介看来,随着上海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不断延伸,住在临港,通勤早已不是问题。16号线、机场联络线、即将开通的南汇线和即将建设的南枫线,将会把临港与市区以及两大重要交通枢纽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当交通便捷度不断提升,很多如今看似是问题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临港高能级的产业规划、崭新的城市界面与更宜居的生活环境,这几重叠加的优势就会更加凸显。
“日本是先有轨交再建城市,上海是相反的逻辑,先有地区规划再有轨交。这可能会影响前期的人口导入,但上海现在补得很快,你会发现,地铁通到哪里,人气就涨到哪里。”
夜幕中的滴水湖。
从浦东到临港,城市发展的快节拍成为巨大吸引力
人跟着便利走,但更多时候,也跟着希望走。藤田康介说,临港的魅力不仅在于现状,更在于 “看得见的未来”。
“你知道吗,我每天推开窗,都能看到滴水湖畔有了新变化,今天这栋大楼建好了,明天商业街又开了一家餐厅,后天那个产业园投用了。这种发展速度让我始终有一种兴奋感,忍不住期待这座城市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滴水湖中央。
这种探索欲源于他对城市本质的思考。“市中心像完成时的作品,临港却是进行时的乐章。”早在20多年前的浦东,他就已经感受过观察城市变迁带来的乐趣。
住在浦东的那些年间,9号线、7号线都畅通了,越建越多的跨江大桥与隧道让出行不再是难题,陆家嘴、张江、花木都各自演化成上海极其重要的产业板块与成熟社区,整座城市的规划逐渐从蓝图成为现实。
在临港,他再一次看到金融湾从荒地到楼宇林立的蜕变,看着“荣耀之环”从钢结构到即将封顶,看到沿湖产业园的灯光在夜幕中渐次亮起,看到来到这里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临港越来越有一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的模样。
临港新片区环湖的城市界面。沈思怡 摄
“这个变迁发展过程是十分迅速且有趣的。我旅居过很多国家,但只有上海能做到让一座城市如此迅速地拔节成长。作为个体去参与、见证这个变化的过程,是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
这种 “未来感” 吸引的不只是他。在临港居住的一年多时间里,藤田康介真切地注意到,这里的人气正在肉眼可见地增长,16号线的早高峰越来越拥挤、周末找不到停车位的环湖公园带,就是最显著直观的证明之一。
前不久,滴水湖环湖16家新店齐开,城市软实力再提升。图源港城集团
有学者说,人口流动本质是“用脚丈量制度红利”。某种意义上,比起产业带动型人口流动,像藤田康介这样的主动迁徙,或许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对于人口的吸引力。
再过不久,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揭牌六周年。六年多来,这座新城的变化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生活在此的个体对它的认知。
在藤田康介某条小红书帖子的评论区,有网友这么问道:“临港,是不是上海的宁古塔?”还未等藤田康介回复,就已有网友抢先回答:“不,临港是浦东的浦东。”
临港滴水湖畔的夏日歌会。
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